我国农业现状

2024-05-19 01:32

1. 我国农业现状

对农业科技重点领域进行重大调整,要按照先进性、关键性、基础性、实用性原则,筛选农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要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的原则,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或技术体系、处于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或技术体系以及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组织实施"十大科技行动":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速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节水农业科技行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动,遏止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实施农业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科技行动,推进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 
  --实施农业科技能力建设行动,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实力和后劲; 
  --实施人才培养科技行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四、以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藏和加工为突破口,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以科技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品质和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积极发展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深加工。要转变观念,推动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要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制造业形态的转变,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要加强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农产品的保鲜、储运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最终必须通过科技进步加以解决。应通过内引外联的形式,研究和开发出各种成熟适用的保鲜新技术,并因地制宜地通过农业产业化扩散科技成果,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要根据世界农产品保鲜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产品保鲜市场需求,站在行业的高度,确定保鲜产业的重点开发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决农产品产后加工诸多环节的问题,要进一步发挥国家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与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大力加强农产品检验和测定标准化、科学化等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科技队伍的建设,以便能够及时引进、采用、组装和配套各种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和设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还应强调市场对研究与开发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良性循环,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

我国农业现状

2. 当今中国农业的状况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广东的出现的荔枝大丰收却要贱卖、大量的冬瓜滞销,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二)从生产过程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
  首先,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上面提到: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
  其次,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据调查:我国果品中优质果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能达到礼品果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大量为中下等果,特别是外观更差。又据调查:进口苹果平均到岸价格大约为3.90元/公斤,柑橘为4.00元/公斤,香蕉为1.90元/公斤,与我国同类水果批发价格水平相当,但整体质量明显要高。价格差不多,质量比不上别人,为求得生存我们的产品必须以更低的价格才能卖出去。其实,目前市场上进口水果的零售价是同类国产水果的2倍甚至更高。
  最后,就是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问题。这影响了我们的产品市场的开拓,销量难上新突破。
  (三)从营销策略看
  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而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这样生产者就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的信息,根据市场细微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时候产品的滞销不是因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营销策略的问题。
  传统的经营者忽略的还有品牌形象是树立。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销售量的一个好的保证。然而农产品市场
  上还难找到很受消费者青睐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农产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把好质量关,从而导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交易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三、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一)目前的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营利性、引导非营利性的原则,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事业,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主体。近几年实行的各项补贴政策,深受基层和农民欢迎,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 
  (二)现代农业的设施水平装备太低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决心增 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 
  要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搞好末级渠系建设,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扩大大型泵站技术改造实施范围和规模。农业综合开发要增加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投入。加强丘陵山区抗旱水源建设,加快西南地区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有效做法。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  
  (三)政府对农业的金融支持不够健全  
  强化金融对农业的支持,需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应进一步降低准入条件、放宽准入范围,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努力构建包括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的种类多样、覆盖全面、分工明确、有序竞争、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为广大农村地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由于农村金融面对的是千家万户,成本较高,收益较低,商业性金融在农村开展业务缺乏收益激励。因此,国家对服务农业的金融部门应在税收、监管标准、再贷款、信贷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四是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应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3. 当今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的比重有多大? 这个比例的过去和目前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未来,农业比重将继续下降。据预测,2020年中国农业产值可能仅占GDP的5% 事实上,农业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比重很小,GDO最大的组成部分是服务业。例如,2009年,美国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80%,而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仅占GDP的1% 目前我国第一大产业是第二产业,即工业和建筑业,但服务业的比重也在日益增加。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对服务业发展的日益重视,农业占GDP的比重必然会下降。GN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初始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它是国内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计算公式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境外居民要素收入净额-境内非居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产品税和进口税减去生产和进口补贴(境外净流入)+职工薪酬(境外净流入)+财产性收入(境外净流入)。把GNP作为综合经济指标的主要优点是:第一,它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不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所以不包括重复计算的部分。第二,它不仅包括材料生产部门的附加值,还包括所有服务部门的附加值。因此,它反映了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教育、科技、金融等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缺点是:一是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三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第四,它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五,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的分配。

当今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的比重有多大? 这个比例的过去和目前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4.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从农业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广东的出现的荔枝大丰收却要贱卖、大量的冬瓜滞销,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二)从生产过程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   首先,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上面提到: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   其次,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据调查:我国果品中优质果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能达到礼品果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大量为中下等果,特别是外观更差。又据调查:进口苹果平均到岸价格大约为3.90元/公斤,柑橘为4.00元/公斤,香蕉为1.90元/公斤,与我国同类水果批发价格水平相当,但整体质量明显要高。价格差不多,质量比不上别人,为求得生存我们的产品必须以更低的价格才能卖出去。其实,目前市场上进口水果的零售价是同类国产水果的2倍甚至更高。   最后,就是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问题。这影响了我们的产品市场的开拓,销量难上新突破。   (三)从营销策略看   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而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这样生产者就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的信息,根据市场细微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时候产品的滞销不是因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营销策略的问题。   传统的经营者忽略的还有品牌形象是树立。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销售量的一个好的保证。然而农产品市场   上还难找到很受消费者青睐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农产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把好质量关,从而导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交易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三、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一)目前的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营利性、引导非营利性的原则,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

5. 我国农业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

  我国农业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

  本文由古道精灵2010贡献

  我国农业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

  1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农业问题的本质及其重大意义。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失衡,工业和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一天天增加,而农业和农村发展却掉队了。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基础地位日渐薄弱。然而,在强劲的GDP增速背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却提高不够。

  2 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家庭式的农业生产普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投入产出不协调,总而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浪费。于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提上日程,被人们所关注。

  3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语。 4我国农业是社会效益高,自身效益低的产业,农业的发展是全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生产率低下,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在生产中为降低成本,使用价格低廉、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农业污染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我国耕地被侵占现象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大量土地被粗放利用,甚至浪费。再有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次生盐渍化面积扩大,土地肥力下降,农业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等严重问题阻碍着农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应采取以下调整思路:

  1.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当减少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饲料用粮、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还要提升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2.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生态农业要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指导机构的作用,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降低农业成本。发展生态农业要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快城市化的过程中,同时也保证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杜绝地区强征耕地,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发展生态农业需要我们继续关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再教育,同时也应该进行政策引导,鼓励农业院校高材生到基层农业部门就业,指导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大力投入农业建设资金,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

  4由现代技术代替传统农业技术,是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农业生产力现代化的主流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与引导。加快“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确保农民安居乐业,使农民实现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入,充分提高农民在农业方面的生产积极性。

  4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由现代技术代替传统农业技术,是农业现代化最重要的基础。农业生产力现代化的主流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5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公平的社会分配制度,强化政府部门职能,加强对有关部门的监督,规范政府部门行为,克服官僚主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与引导。加快“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确保农民安居乐业,使农民实现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入,充分提高农民在农业方面的生产积极性。

我国农业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

6. 农业现状

当前中国农村和农业现状及建议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长时间以来仍然处于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使得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高科技难以普及。特点如下:
  1.农户以打工收入为主,少数部分经商。农业收入已经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极低。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农民更不愿意拴在土地上。目前,真正从事在农业第一战线上的都是中老年人。
  2.大多数农户因为少量的土地不舍得荒废,因农业劳动占用了劳动力,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其他收入,占用了外出打工时间。
  3.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要求农具齐全、生产储藏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直接导致农民的居住条件不能彻底改善,现在农民的新建、翻建房屋大多涉及标准低、耗能多、不科学、寿命短。让农民把多年的积蓄投入建房,一生之中建两到三次房,成为一般农民一生收入的支出方向,低水平、短寿命、重复建设耗掉农民的大部分积蓄和精力。
  4.农民传统的居住条件得不到改善,农村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就没法科学规划,同时高标准实施,现在各部门的农业帮扶资金很多,但没有科学、统一的布局,合理使用,使大多的资金分散,大部分用于修补,或是极低水平建设,起不到彻底改善农民人居环境的作用。
  针对上边提到的各项薄弱环节,认真考察分析,提出下列改善建议:
  1.必须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
  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激励农民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生产。以租赁、入股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激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鼓励高科技单位直接进入农业一线。
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或租赁的方式把土地集中起来是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一方面对大型合作社给予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对入社农民给予奖励和补助。让农民感到比现在一家一户收入要高。
  要想实现中国农业的大发展,必须首先实现规模生产和经营;然后通过机械化和高科技知识技术的投入,提高生产水平。通过市场化经营管理,提高农业效益。
  2.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彻底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
  农业的集中规模经营将彻底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使得机械化很快普及,高科技知识和技术很快普及,使得农民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可以从事其他行业或是成为农业产业工人。
解放劳动力,解放生产力关键是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改变生活方式。它不需要小而全的农业生产工具,不需要过多的储藏粮食及杂物的空间。可以居住高标准的科学规划的新民居。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新兴农业产业或从事其他职业,实现农民的转型,解放劳动力和生产力,促进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生产方式的变化,直接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农民居住新民居、居住楼房创造了条件。
  3.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后,通过科学规划,集中发展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国家应集中使用专项支农资金,尤其是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建设资金,按照科学规划建设。国家统一建设基础配套设施,水、电、通讯、医院、学校等。
国家应制定政策刺激社会资本、企业投资中国农业,投资中国新农村建设,像鼓励城市房地产一样,甚至更为优惠的政策,来保证各种社会资金流入新农村建设当中。
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的资金支持整合、科学规划集中使用,建设好高标准的城镇和配套设施,鼓励多种资本发展城镇,将很快实现农村城镇化。
  这样农民就会自发的加入到新农村和新民居建设中来,既可以大大的节省土地,更主要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如此发展,下一步农业的规模经营及新农村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支撑点。
  这将是中国农业的一次革命,是中国农民的一次重要发展期、转型期。这是中国经济社会腾飞的又一重要举措,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能造成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和严重落后的农业、农村不协调、不相配,造成社会畸形发展,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利于中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改变中国农业的现状、农民的现状、农村的现状,通过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将极大的促进农业的大发展。小城镇建设将成为中国另一个经济发展的高峰、高潮,加快中国整体经济社会建设进程,加快中华民族的复兴步伐,为建成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7.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1.农业的高科技性即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提高,高新精尖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
 现代农业在吸取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持续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包括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转基因、细胞融合、无性繁殖等生物技术。例如将转基因技术、核辐射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综合不同植物的优良性状,实现了植物种、属间的远缘杂交,培育了许多优良的植物品种。利用无性繁殖技术,开发人工种子和种子包衣,促进了种子产业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信息农业(Information Agriculture)”、“精确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和“数字农业(Digital Agriculture)”等相继提出。所谓“数字农业”实质上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和GIS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实用技术、农产品及再生产品的生产、使用、贸易销售、宣传和推广等,它将推动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资金、价值和信息跨区域、跨国家的交流。
 2.农业科学在微观上分工逐渐细化,在宏观上将更加综合
 随着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业产业和农业学科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形成了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和农业科学分支。同时,在宏观上又逐渐综合,形成了农业生态学等综合性学科。
 3.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是我国高效、持续农业发展的方向
 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是综合开发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强调农业各部门的协调性、综合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节水农业注重水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其高效性。二者都是我国大力推广的综合性农业类型,都以生态建设为核心。在内容上,生态农业与目前提倡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立体农业等替代农业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和重叠。生态农业强调生物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推广生态工程技术。
 4.农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蓝色农业、白色农业、分子农业和太空农业占据科技制高点
 “蓝色农业”又称海洋农业。
 “白色农业”是以微生物资源为核心,以动物、植物为原料,发展相关的产业。
 “分子农业”就是利用动植物分子遗传学和转基因技术,实现商业上大规模生产蛋白质、药物、疫苗及酶等物质,用于预防和治疗人和动物的疾病。
 将航天航空技术与农业和生物技术结合,即太空农业。
 5.农业产业化、企业化和市场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物质流、资金价值流、信息流将会更加迅速,系统将更加开放,与外界市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直接受市场的引导和调控。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企业化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农业产业化程度、农产品商业化程度、初级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体现了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水平。



有的专家认为,未来农业走向将出现五大趋势: 
         一是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即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



        二是从“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一些农业专家精心设计,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



       三是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发展。农业机械给现代化农业带来了活力。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管理模块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现代化管理更上新台阶。



      四是从“化学化”向“生物化”发展。现代农业已普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和植物激素,这虽然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公害。未来农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生物化的绿色、洁净的农业时代。



      五是从“地面”向“太空”扩展。未来农业将向宇宙拓展,如利用太空培育新品种,发展太空农业等。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8. 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也引起了国家的积极关注,给农民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都投入了更多的支持。但是最近一些农业方面一连串不利的消息,不禁让人再次认真思考中国的农业问题究竟出在哪,出路又在何方?本人也对这个问题作过一番思考,最后总结出以下个人观点。 

一、             中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首先,从农业的经营模式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物价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经营者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今年广东的出现的荔枝大丰收却要贱卖、大量的冬瓜滞销,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其次,从生产过程看

     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

首先,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上面提到: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

其次,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据调查:我国果品中优质果仅占总产量的40%左右,能达到礼品果标准的产品只占总产量的5%左右,大量为中下等果,特别是外观更差。又据调查:进口苹果平均到岸价格大约为3.90元/公斤,柑橘为4.00元/公斤,香蕉为1.90元/公斤,与我国同类水果批发价格水平相当,但整体质量明显要高。价格差不多,质量比不上别人,为求得生存我们的产品必须以更低的价格才能卖出去。其实,目前市场上进口水果的零售价是同类国产水果的2倍甚至更高。

最后,就是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问题。这影响了我们的产品市场的开拓,销量难上新突破。

最后,从营销策略看

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而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这样生产者就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的信息,根据市场细微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时候产品的滞销不是因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营销策略的问题。

传统的经营者忽略的还有品牌形象是树立。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销售量的一个好的保证。然而农产品市场上还难找到很受消费者青睐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农产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把好质量关,从而导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交易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二、我的建议

从上面看来,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还不少。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我认为最重要、最有效的办法是积极建设乡镇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为我们的农业生产引入活跃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加农产品的销路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吸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经营模式的改革和进步。

此外,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包括加大廉价生产机器、优良品种等的生产资料的供应,派出高级技术指导人员,开设培训班等),制定农业生产、销售、运输的优惠政策,这些对农业的进步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农业施肥的现状是什么?

——  
-------------------------------------------------------------------------------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肥料技术处透漏,我国耕地面积约占全世界的9%,一年平均肥料使用量约为5000万吨(折合纯肥量),约占全世界肥料消耗量的35%,不同区域的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别,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过量施肥现象,不仅导致肥料资源浪费,也带来严重的耕地污染隐患。
近几年,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化肥需求一直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在旺盛的市场需求驱动下,我国化肥总产量也逐年增加。尽管我国是化肥生产大国,但也是全球最大的化肥消费国,除了氮肥产量过多外,还需要进口大量磷肥和钾肥来弥补不足。从2005年以来,在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化肥价格上涨的客观条件下,过量施肥、肥料利用率低等因素直接导致每亩土地施肥成本增加十几元。
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将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量、调整土地营养成分,改善肥料使用结构,推广使用高浓度复合专用肥,逐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土地的生产力。